施工期: 废水: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。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废水污染防治措施:(1)项目施工期工人不在施工现场食宿,统一租住在周边农民房内,生活污水依托当地的污水处理系统处理;(2)施工废水采用隔油沉砂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用水、施工场地内抑尘洒水等,不外排。 废气:主要为建筑施工扬尘、运输车辆及作业机械尾气。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大气污染防治措施:(1)落实环保责任制,制定并报批扬尘控制专项方案;(2)设置围挡,严禁挡外堆放,增设防尘网;(3)松散表土定期洒水,干燥回填作业时抑尘;(4)车辆离场前清洗遮盖,临时土方集中压实覆盖并洒水;(5)闲置空地硬化/覆盖/临时绿化;(6)主通道及出入口路面硬化,易扬尘物料密闭存储;(7)余泥车密闭运输,及时清扫并洒水降尘;(8)减少机械频次,采用清洁燃料。 噪声:主要来自施工机械设备。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噪声污染防治措施:(1)设置隔声网及高噪设备屏蔽;(2)科学安排施工计划,昼间作业/夜间停工,严控多台高噪设备同时运行;(3)强化设备维护,高噪振动设备采取弹性垫/隔声罩等降噪措施;(4)优化场地布局与运输路线,减少鸣笛,夜间灯光警示/熄火降噪;(5)加强公众沟通协商,及时处理噪声纠纷。 固体废物: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。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:(1)优化土方挖填平衡减运距,废弃建材就地/就近回填;(2)建筑垃圾分类处置,钢筋等回收利用,无用垃圾规范倾倒;(3)散料运输密闭包扎防撒漏;(4)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环卫清运。 运营期: 废水:主要为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。项目生产废水经“调节池+沉淀池”处理达标后,通过市政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;食堂含油废水经隔油池预处理后,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进入三级化粪池处理达标后,通过市政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。 废气:主要为生物质锅炉废气、破碎制粒废气、鲎试剂生产工艺废气、油烟废气及备用发电机尾气、中药异味。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废气污染防治措施:(1)锅炉废气处理达标后通过排气筒排放;(2)破碎、制粒粉尘经密闭设备收集至布袋除尘器处理达标后通过排气筒排放;(3)项目拟在鲎试剂生产车间设置了一套实验安全柜,安全柜自带有引风机及高效过滤器装置,鲎试剂生产工艺废气经高效过滤器处理后通过排气筒排放;(4)油烟废气经油烟净化器处理后引至室外排放;(5)备用发电机尾气经收集引至室外排放;(6)中药异味经大气扩散后无组织排放。 噪声:主要噪声源为设备运行噪声。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噪声污染防治措施:(1)采用低噪设备;(2)振动设备配减振座,固定风管减振,噪声源建筑物加装隔声门窗及吸声吊顶;(3)优化布局,设置围墙及周边绿化带降噪;(4)强化设备管理,定期维护保养,保障降噪设施有效运行。 固体废物:主要为生活垃圾、一般工业固废、危险废物。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:(1)生活垃圾交由环卫部门清运;(2)除尘灰、废布袋、废离子交换树脂及滤芯、炉渣、沉淀池沉渣、不合格品、废包材属于一般工业固废,交由有能力的单位收运处理;(3)实验室废液、废机油及废含油抹布、废滤料、萃取废液属于危险废物,在危废暂存间暂存,统一交由有资质单位收运处置。 地下水、土壤:(1)项目危废暂存间按GB18597-2023和HJ2025-2012要求建设,属重点防渗区,防渗层采用≥1mm粘土层(渗透系数≤10-7cm/s)、2mm高密度聚乙烯或等效人工材料(渗透系数≤10-10cm/s);(2)厂区其他区域(除绿化区外)实施硬底化处理作为简单防渗区。 环境风险:环境风险物质包括危险废物、三氯甲烷(氯仿)、柴油、氢氧化钠、盐酸。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环境风险防控措施:(1)严格执行生产管理规范,强化设备检修保养及人员培训,建立事故应急制度,确保设备长效稳定运行并达标处理;(2)按GB18597-2023标准建设防渗防漏危废暂存间,落实专人管理、出入库记录及定期包装安全巡检;(3)氯仿/盐酸采用密闭容器存放于专用试剂柜,萃取废液置于危废区,车间按医药洁净标准建造,采用环氧耐磨地坪与隔断围护结构。 |